We use cookies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By your continued use of this site you accept such use. To change your settings please see our Privacy Policy.
关闭

FIB线路修补

材料分析 (MA)

窗口

软件

二手机台

MA-tek FTP

永续报告书

先进工艺失效分析大解密!掌握其中的关键技术

2022/09/10

现今 IC 产业发展的趋势中,先进工艺一直扮演着先躯的角色,而先进工艺的特点除了组件缩小、相同面积可塞进更多的晶体管以外,还具有较快的反应时间,因此采用先进工艺的 IC 皆是应用在需要大量运算的产品类型上,比如手机处理器、绘图处理器、数据中心服务器或者采矿机,在台积电产品划分上也可明显看出此类 IC 在台积电营收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图一即是 2021 年台积电 5 大产品类型的占比,其中高效能运算(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HPC)的营收占比不仅达 37%,其成长率也高达 34%,现今的规模与未来的成长皆占有不少的份量,也透露出在失效分析上有其相当的需求性。

 

图一 2021 台积电各类产品应用营收占比与成长率(数据源:2021 台积电 Technology Symposium

 

先进工艺的 IC 还有其它几个结构与材料上的特点,比如电路设计的复杂程度较大的 die size采用先进的封装立体的 FinFET 组件特殊的 metal 与介电材质等等,相较于传统工艺的设计,再再地增加失效分析上的难度,借着新型分析机台的诞生与新分析技术的开发,闳康在先进工艺分析上获致极大的进展,以下将针对关键分析技术一一说明。

 

 

SIL 高精密度亮点定位

Solid Immersion Lens(SIL)是一半球型高折射率的固态材料固定在镜头前方,拍摄时需贴附在样品上,其目的是在增加数值口径(Numerical Aperture, N.A.),即增加集光力,进而提高分辨率,达成先进工艺精密定位之要求,提升后续寻找缺陷的成功率。图二说明 SIL 之原理,借着半球型的 SIL 扩展了集光的角度,也就是增加了 N.A 值,另外从 spot size 的公式也可清楚地了解到,配备 SIL 的镜头具有较小的 spot size,可辨认更小的尺寸,因此传统镜头的物镜倍率只能到 100 倍,而 SIL 镜头的倍率可高达 350 倍,解析能力立刻比传统的定位方式提升 3.5 倍,图三即显示了此镜头的优异性,即便是 5nm 的产品,也可清楚地定位到单一组件。

 


图二 SIL 的原理示意图,其中 spot size 公式中的 n 为折射率、λ 为波长、θ 为入射角

 


图三 传统镜头与 SIL 镜头拍摄影像的比较(数据源:ThermoFisher Meridian Introduction

 

研磨技术

1.手工研磨

在集成电路失效分析的流程中,定位完成后通常是进行去层的样品制备,随着工艺越来越小,金属介电层(inter-metal dielectric, IMD)也越来越薄,每一层的去除考验着人员的经验与细心,另外缓冲层氮化钽TaN)与低介电常数介电层的使用造成了严重研磨的层差,使得观察范围变得非常狭窄,所幸靠着闳康研发团队的努力,已经研发出特殊化学配方可以解决层差的问题,让观察范围扩大几百 um 的大小,此不传之秘就像可口可乐的配方一样,锁在没人知道的地方。

 

2.自动研磨

晶背减薄亮点定位上是常用的手法,尤其先进工艺的金属层高达十几层,不易由芯片正面测得亮点,而封装的方式也常采用覆晶式(flip-chip)的架构,再加上先进工艺的发光效率不若传统工艺,所以晶背亮点使用得非常频繁。当然晶背减薄在先进工艺上成为必经的样品制备手段,但是当晶背厚度到了 100um 以下时,芯片的翘曲(warpage)便会产生,研磨上的应力就易造成 die crack 的问题。闳康目前的自动研磨机台可以依芯片的翘曲程度自动调整,减少制备失败的风险、增加研磨的平坦度,更重要的是,此自动研磨机具有量测厚度的功能,可以精准控制厚度在 1um 的范围内。前文提及的 SIL 镜头对芯片厚度是有要求的,因此 SIL 镜头自动研磨机是非常速配的组合,甚至未来到了需要用到晶背可见光定位技术的时候,芯片厚度必须到 5um 这么薄的厚度,此时更非自动研磨机不可了。除了应用于晶背研磨,其它诸如芯片正面封装结构皆可运用,应用极其广泛。

 


图四 各类型产品的自动研磨(数据源:X-prep Product Information Guide

 

3. P-FIB delayer

在芯片去层的方法中,除了手动研磨以外,P-FIB delayer(去层)是另外一种选择,P-FIB 是利用氙离子进行大范围的平面刻蚀,最大可达 200um x 200um,它除了可符合平坦度的要求以外,最重要的一点是它可降低积碳的现象。所谓积碳是指—样品在处理过程中会经过化学药剂和研磨液的处理,或者会受到一些微不可见的脏污,这些非样品本身的外来物主要是碳氢化合物的组成,即便清洁后多少会在芯片上残留,在 SEM 下经过电子束的照射,碳氢键结被打断,在样品上溅镀碳的污染物。这个非预期的溅镀层影响了观察不说,更会影响后文将提及的纳米探针(nano-probe)的接触,因此先进工艺中如果要进行 nano-probe 的话,P-FIB delayer 是绝对必要的一个步骤

 


图五 先进工艺利用 P-FIB delayer 的范围与显示的 via

 

EBAC

数字电路为了在测试时就能筛选出问题,会在电路上加进 DFT(design for test)的设计,经过此测试会得出可能的失效路径叫做 scan path,此缺陷可能产生在此路径上的任何位置,此路径经由 interconnect 即 metal / via 的走线传递讯号,传统上通常会采取逐层去除、逐层观察的方式找出缺陷,可想而知,这种土法炼钢的方式随着观察区域变大、线径缩小,成功率将变得惨不忍睹。

 

为了成功定出确切的缺陷位置,最有效的方式为在动态测试时进行亮点定位,最常见的有 LVP(laser voltage probing)TRE(time-resolved emission),但此类验证方式对大多数公司来说花费昂贵,并不是个经济的方法,而 EBAC 既然可以显示出 interconnect 的绕线路径,那么此技术就有可能找出绕线的缺陷,抓出 scan fail 的故障真因。因此,如果能从测试中先找出有问题的讯号,即可利用 EBAC 在此讯号对应到的 metal line 上扎针,定位出可能的缺陷位置,在数字电路上的失效分析不失为一项利器,尤其是更先进的工艺上。

 


图六 EBAC 可以显示与扎针处相连如迷宫般的 metal 走线(interconnect

 

EBIRCH

EBIRCH 的全名为 Electron Beam Induced Resistance Change,它跟 OBIRCH 的差别在于其激发源为电子束,而非红外光,除此之外原理皆相同,从此便可了解到既然是以电子束为激发源,那么其分辨率就比 OBIRCH 来得优异。 OBIRCH 是下针在 die PAD,进行芯片里缺陷的定位,此时还不知道缺陷在何处;而 EBIRCH 必须事先知道有问题的讯号线,才可下针在对应的 metal line 或 via / contact 上,在此前提下可定出精准的缺陷位置,与 layout 搭配判断后,即可继续进行样品置备与物性的观察了。

 


图七 经由 nano-probe 确认 gate short to source 后, EBIRCH 成功定位出缺陷位置

 

Nano-probe

在去层到底层后,有时还找不到缺陷,深怕继续下去看不到失效点,平白浪费一个样品吗?那么使用 nano-probe 直接量测组件的电性行为,确认漏电路径后便可轻松拟定后续的 PFA 步骤。Nano-probe 在 SRAM cell 的量测也是不可或缺的工具,虽说直接以 plan-view TEM 查找缺陷是个快捷的路径,但以闳康在 FinFET SRAM 分析将近百颗的经验,有不少的案例是 P-V TEM 不易看出的,此时藉助 nano-probe 电性的量测才能判断出异常的位置,进而做出正确截面位置的选择。

 

Nano-probe 有两种机型,分别是 AFM-based 与 SEM-based,闳康在 AFM-based nano-probing 经营多年,累积了丰富的经验,已积存了非常可观的 nano-probing + PFA 分析数据库。目前量测到 12nm FinFET 的成功率几乎是百分之百,以 AFM-based nano-probe 量测的好处是操作效率高,没有电荷累积造成电性飘移的问题,对大多数公司来说仍是首选的机台。随着工艺演进到 7nm 以下,AFM-based nano-probe 面临到机台的极限,此时 SEM-based nano-probe 便派上用场了!目前闳康与各国际大厂合作,已然量测到 5nm 的产品,为其它想要进入 7nm / 5nm 工艺领域的厂商铺垫了稳固的基石。

 


图八 12nm FinFET SRAM 的量测


图九 7nm FinFET SRAM 的量测

  

图十 7nm FinFET SRAM 的量测结果


图十一 电路特性量测

 

3D TEM

由于 FinFET 组件过小,即便已确认缺陷所在位置,也无法用 FIB 边切边找缺陷的方式来进行,一方面是分辨率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缺陷过小而有所遗漏,因此较适合利用高分辨率 TEM 来观察。以 TEM 观察的方式会分成两步骤,第一是先执行 P-V TEM 做大范围的观察与确认缺陷位置,第二才是针对可疑的缺陷执行 X-S TEM,虽然分了两道工序,但是大大地提高了分析成功率。此两步骤的 TEM 观察法既观察到了平面,也检视了截面,故称之为 3D TEM,此法大量地运用在 FinFET 工艺上,是整道 total-solution FA 的最后关键。

 


图十二 左图为 FinFET 的平面示意图,以 P-V TEM 观察后,选定好切面的位置再转切 X-S TEM,右图为 X 方向的切面示意图,目的主要是观察 gate oxide 的问题